导航菜单

精选123句论语十二章译文(论语十二章译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译文

1、论语十二章译文翻译简单

(1)、译文:人一定要懂得“礼”以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这句话表述了“知礼”的重要性,指出它与“恭敬”和“尊让”的关系。“知礼”是前提,“恭敬”是内心产生的反应,“尊让”则变而为行动。

(2)、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6)、译文: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用这两句话可以比喻,一个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人,即使遭受艰难困苦,也不会改变心中的信念。

(7)、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8)、(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9)、(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2)、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13)、李敬泽、李蔚超  文学和历史的对话还远没有结束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对,对于。

(1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7)、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18)、除了对中国传统的遗存的整理外,他对域外文化的关注也是很深的。他一生有一多半的精力在翻译外国的艺术作品。他翻译的作品很多,有15个国家77名作家225部(篇),在林林总总的译作里,其思想的起伏变化,也可以得到互证。

(19)、(译文)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 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论语十二章译文

(1)、(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3)、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写作的叛徒》《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百年苦梦》等。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6)、译文: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总是忧虑不安。这句话表明,道德高尚的人心底无私,自然生活得坦荡;品格低下的人被各种私心牵绊着,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

(7)、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8)、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9)、注释: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里指“川”,即河水。舍:停

(1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1)、(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4)、(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1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6)、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游而荒废。这句话警示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须勤勉努力,不要虚度光阴。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了,日夜不停。”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论语十二章译文七年级上册

(1)、如果我们看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再对比鲁迅的《起死》,内在的逻辑就清楚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翻译出版在1933年,鲁迅的《起死》写于1935年。这其间的关联是隐含在词语的背后的。鲁迅不是从学术的角度讨论庄子,而是从现实的层面拷问“无是非”的是非观。高远东曾从现实层面研究鲁迅的叙述策略,他认为鲁迅笔下的庄子是被世俗化、功利化的形象,并非古代典籍里的人物,这种设计有现实的因素。高远东看到了尼采、克尔凯郭尔在鲁迅那里的投影,其思考很深。但如果把卢那察尔斯基的文本引进来分析,这作品的维度就阔大了。只有了解了鲁迅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清楚晚年的他何以选择了油滑的笔法与古人对话,实则是现实战斗的需要,刺激出了这新奇的文本。

(2)、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3)、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4)、译文: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是孔子关于如何待已待人的原则,他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怨恨,增加和睦。

(5)、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0)、译文:不登到高山顶上,不会了解天有多高;不来到深溪旁边,不会知道地有多厚。这句话原意是比喻不读圣人的书,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后人常用以说明不经过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11)、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12)、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17)、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1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20)、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论语十二章译文翻译七年级上册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民国年间,以鲁迅为首的一些人批评旧文化,都是有特指的,在一个特别的语境里。比如关于儒学,他所指的乃被士大夫污染的儒学。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北京有一些文人大谈儒家的经典,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吴承仕,自费编了一个杂志叫《文史》,集中讨论一些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些京派文人都在这上面发文章,大谈儒家文化。鲁迅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儒术》,跟北京的那些文人捣乱,说你们说的儒家什么什么,都有一些问题。于是就举了个例子,南北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国的那些儒生们在干什么呢,给统治者的孩子们讲《论语》。研究儒学的人把《论语》当成了一个保住性命的工具。在国家灭亡的时候,读书人能够做的竟是这种事情。最先发现儒生这个悖论的是章太炎,他在《訄书》里讲过这个话,被鲁迅在这里拿来。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是在词语的后面,我们轻易体察不到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选自《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

(8)、——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9)、网传小红书一开始出名,是因为北京东城区的部分名校,被老师们用来作为教材和必背篇目使用(传闻不可考),慢慢地就在北京、在海淀家长中流传了起来,成为“海淀四大神器”之一…

(10)、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1)、译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这句话说明了节俭的意义。物质财富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能挥霍滥用。只有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1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3)、(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1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17)、译文: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长进。

(18)、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9)、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20)、译文: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又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5、论语十二章译文和原文高中

(1)、不仅包含了部编版教材中的必背古诗文,还精选了一些课外名著。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7)、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8)、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0)、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1)、说到反文章,鲁迅其实也受到了佛经的影响。周作人曾经介绍鲁迅抄经文的经过,看出用功之深。鲁迅文章里常常借用佛经的句式,一些词语、概念也是从中而来的。比如《野草》中的“大欢喜”、“没药”、“醉心的大乐”、“剑树”等,都与梵语有关。有的也借用了萨满教、庄子的术语。其间的空无、死灭、地狱等意象,来自佛经无疑。表达的别致已经与汉语的一般句式有别了。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4)、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5)、译文:有羞耻心就接近勇敢了。这句话把羞耻心和勇气联系起来,强调了能够认识到错误,知道羞耻,也是一种勇敢。

(16)、译文: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后人常用这名话表明,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8)、译文: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这是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果实。

(19)、(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3)、(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5)、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6)、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7)、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他们参照权威版本,对字、词、句读等精心核校,对注释、解读、译文、练习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读加工,确保内容的准确与权威,字里行间体现出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深厚的学术功底。

(9)、但传统文化的长处,鲁迅不是不知道,他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已经说得十分明白。鲁迅的思路是辩证的时候居多,你看他私下与朋友谈天,也说了许多传统的好话。在为老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的启蒙书单里,他就列举了《唐诗纪事》《历代名人年谱》《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论衡》等书。他特别希望中国人能够把我们的古代艺术恢复起来,内心有文艺复兴的梦想。他对于出土文物很是看重,特别是汉代的造像,给他诸多惊喜。1913年左右的时候考古学进入中国,这个学科的思想,教育部的很多人关注,随之开始关注中国的出土文物。大家知道,中国真正的考古是1927年开始的,1927年在安阳的一次考古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地图。这一年很重要,瑞典的斯文·赫定到中国西北进行考察,影响了一批文人。鲁迅当时是介入了这个事情的,他在遥远的上海给北京的朋友写信,希望对考古做一详细的记录,事实上朋友做到了此点。那些从事田野调查的人,许多都佩服鲁迅的文笔和见识。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细究起来,能够看出其开阔的视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它的原名《中华古诗文诵读》(旧版名称叫《中华古诗文读本》),是北大出版社在1998年初印,规格很高,是“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中的项目。光看这个工程的顾问、委员会名录,就有点震撼:季羡林先生、南怀瑾先生....

(12)、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

(14)、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5)、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6)、译文: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应当不分亲疏,对每一位老人和儿童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17)、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18)、 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