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1)、苏格拉底不愿意死,但他更不愿意不正义的活。哲学生活战胜了死亡。
(2)、因此我们看到,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传说,在绝大多数古代社会尤其是神权社会都是一代又一代人习焉不察而且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古希腊人独步天下的思想伟绩正在于“以纯反思之力,冲破习俗,取得理性的进步”,当其他民族困在习俗中不可自拔时,古希腊的泰勒斯等人挣脱了统治希腊社会的既有神学,崇尚自由思考与研究,用观测到的事实进行反思,才使哲学变为可能。
(3)、一说起古希腊哲学,大家可能都会脑海里浮现苏格拉底,但是对不起,苏格拉底并不是哲学始祖。
(4)、为了实现理想的城邦生活,哲人可以而且必须采用“高贵的谎言”进行统治,政治生活的保持并不需要对每个人城邦成员进行启蒙,完全的启蒙师危险的。
(5)、法官们明显怒了,以至于本来不认为他有罪的法官,却投了他死刑。
(6)、巴门尼德通过论证存在者不能从不存在者中生成,论证了存在是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也就是「存在是一」。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哲学的第三个传统:对于存在背后的一的追寻。这个论断对希腊哲学影响很大,它从根本上否认了时间在先的本源,使得自然哲学转向结构在先的本质,同时开始加入使世界运动的原因。(巴门尼德认为运动是虚假的,这当然很难被承认)对于巴门尼德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将在下一讲进行探讨。
(7)、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
(8)、关于自己“败坏青年”罪状的辩护,苏格拉底对莫勒图斯说了这番耐人琢磨的话:
(9)、要了解哲学史,就要了解哲学的源头。戏剧界有一个说法,「学源不学流,源正流清」。
(10)、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11)、唉,苏格拉底,你是天大的智慧,还是极度的愚蠢呢?
(12)、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3)、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14)、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天生愚笨,都必须勤学苦练。
(15)、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16)、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7)、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8)、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19)、不靠军事暴力和政治镇压,纯粹用一种精神力量,理性透彻地了解生命,并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20)、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2、苏格拉底最经典的一句话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2)、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3)、 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4)、苏格拉底经过艰苦跋涉的寻找和苦思,恍然大悟。
(5)、阿那克西曼德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残句:“事物生于何处,则定会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法则支付罚金,为其不充分的存在理由而受审判。”
(6)、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7)、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 一提起古希腊哲学,我们立刻会联想到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似乎古希腊哲学就是这三个拥有大智慧的人缔造的。然而,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有思想自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希腊人开始寻求宇宙万物的“本原”(αρχή,arche,“始基”),并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哲学探索。
(9)、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0)、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了,但苏格拉底,真诚地按照他的性格拒绝了。这只会使他终生承认的原则显得愚蠢可笑。虽然判罚是错误的,但他是个合法地组成的法庭的合法的裁决,因而有权强制执行;如果越狱,这是一个与公民资格精神相左的背叛行为。
(11)、罗素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他说“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12)、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13)、读者们大多都是无神论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辩论莫名其妙。
(14)、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15)、 泰勒斯第一次以物质性的水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火,他也是首次将逻各斯作为哲学学术语的哲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多达十位,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16)、古希腊自然哲学有最早的物理学家,有最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的化学家,最早的生物学家,最早的原子论研究者德谟克利特等等。后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找到源头,这就是自然哲学。
(17)、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8)、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9)、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20)、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3、苏格拉底的三个哲学思想法律
(1)、在“哲学家和美产生出精神上的后代”这个三角之中,被爱者是被放置在“美”的位置的,他作为美的具体的表现,在爱者创造出精神上的后代同时也获得了它,并以此达到更高的哲学修养,从被爱者成为爱者,之后重复这一过程以提供一个载体,让精神上的成果流传达到不朽。被爱的人并非一无所获,而是在自身进步的同时提供了不朽的可能。若没有被爱者,爱者所创造出的精神成果无人承接,无人理解,也就无从谈得不朽。所以苏格拉底有必要教导阿尔西比亚德,这一教导也是出于对他有利的动机。
(2)、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理型主义者,他和柏拉图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非常注重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在乎理型。
(3)、看到这,你们是否想到那句名言,“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它就出自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之口。对于真理的坚持,成了后来西方人尊崇的美德。
(4)、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5)、“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丢失了……
(6)、但他信的是自己美好哲学生活上不朽的神,而不信世人所说的会打仗的诸神,他不会相信宙斯真的会夺自己父亲诺洛斯的王位。他把神与自己单独联系起来了,神是他的道德指南针。
(7)、苏格拉底难得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来杀身之祸吗?他知道。苏格拉底不看重死吗?他看重。
(8)、他最后教育了一遍雅典公民,不管是反对他的,或者是支持他的。因为遵守了自己内心的公正,他昂着头面对这个审判。(我很难赢得,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认为,我不该因为危险而做自由人不该做的事,而且我现在也不后悔做了这样的申辩,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9)、第一轮审判结果下来了:280比2苏格拉底被判有罪。
(10)、 早期哲学家 = 早期科学家 ≈ 部分宗教首领 • Milesians(米利都学派):Thales 泰勒斯;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Anaximenes 阿那克西美尼 • Pythagoreans(毕达哥拉斯、毕泰戈拉学派) • Xenophanes 克塞诺芬尼 • Heraclitus 赫拉克利特 • Parmenides 巴门尼德 and the Eleatics 爱利亚学派 • Empedocles 恩培多克勒 • Anaxagoras 阿那克萨戈拉 • The Atomists(原子论者):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11)、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1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提出了美德是什么的问题,开创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14)、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16)、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17)、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18)、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19)、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段的辩护不禁感到惊讶。他根本就没有把赢得官司当成自己的目标!
(20)、但其实这涉及到了苏格拉底的善与宗教本质的对立。
4、苏格拉底的三大哲学终极问题
(1)、苏格拉底被带到了500名法官面前,他要为自己的污蔑作出最有力的回击。
(2)、这可能扯得有点远哈,原谅我来自西伯利亚的冷幽默。
(3)、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4)、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5)、这当然不能被雅典人的宗教所接受。但宗教信的哪是真正的神呢?(“宗教是政治化的知识,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心的不是真理,甚至不是政治生活的真理,而是对政治现实的功用和利益......对神的知识一旦变成了宗教和意识形态,就不再谦卑,就不再坚持人与神之间的绝对距离。”——《生的根据死的理由》吴飞)。
(6)、苏格拉底首先澄清了“自己的知识与智者的智者不一样”,因为智者教给人们的,只是到法庭上赢得胜利的辩论术;而他虽然也爱辩论,但他想让人们学会的是德行。
(7)、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8)、苏格拉底决定去找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带他一起去神的面前质疑。
(9)、毕竟,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关于世界起源的传说么,中国人早在纪元之前不就认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吗?希腊哲学与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10)、这就是伟大的三师徒存在的时代,他们就是苏格拉底及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这也许是整个哲学史的最顶峰,迄今为止应该没有哪个哲学家的影响力能比这三位更高了。
(11)、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讲出了他的哲学主张:没有人是自愿做不义之事的——因此对于无意作恶的人,应该教育而不是惩罚。
(12)、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3)、我们的哲人朋友在他最后的时光中,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哲学。
(14)、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哲学立场继续拒绝:“雅典的人们,我向你们致敬,爱你们,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
(15)、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在古希腊时期是十分紧密的。可以说哲学最初的世界观和宗教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甚至一些哲学家本身就是教团的领袖。(如毕达哥拉斯)但是不可否认,哲学最初讨论的世界本源问题,与现在的实证科学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哲学于宗教、科学的关系,我们将通过重点讨论一下泰勒斯的学说来解释。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对于其人我们所知道的唯一重要观点就是水是万物的本源。这句话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这里信息量很大,亚里士多德在其重要著作《形而上学》中讨论了对于泰勒斯选择作为世界本源的两个可能原因,一是来自于观察,因为水可以凝固,蒸发,所以水可以变成世界万物,这是相对「科学」的解释(当然这并不是现代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培根的归纳法以及伽利略的实验方法上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神话的启示,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提到一位混沌之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他是最早的一位神。另一种可能的猜想是这种灵感来自于早期的波塞冬崇拜,在一些早期的宗教考证中,波塞冬在一些地区的地位是要高于宙斯的。比较两种说法前一种似乎更为可信,我们在之后还会对“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哲学实际从起源上就是同时受宗教性与科学性双重影响的学科(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科学)兼具宗教对于宏观的世界观的讨论以及科学的理性分析,这是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到的第一个哲学传统
(16)、这个时期的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初级阶段,其中有我们以前讲过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萨戈拉,德莫克利特,普罗泰戈拉等人。
(17)、苏格拉底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结果,他继续高傲地申明着。
(18)、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 的人生故事~
(19)、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20)、因而,无论说苏格拉底没有尽教育之责还是教导不当,抱怨都是不足为信的。
5、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
(1)、到时间了,苏格拉底安心的喝下毒药,不忘提醒朋友给神贡一只鸡,然后平静地死去。
(2)、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3)、按照正常情况,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会被立即移交给“十一人委员会”,在24小时内执行死刑。
(4)、然后改变自己,拔高升级;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走向成功之旅。
(5)、半年后,苏格拉底即将告别人世,人选还是没找到,助手说:
(6)、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7)、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8)、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9)、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10)、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1)、阿尔西比亚德的行为原因在于他接受了哲学教育的思维方式,而没有选择与苏格拉底的理想相似的路径去达到终极的追求。他的行为逻辑与终极追求可以被哲学教育所解释,但他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哲学教育的必然结果。
(12)、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从来就不喜欢民主(“那就是一群没有牧羊人的羊群”,实行多数人的暴政)。加之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派的敌人阿尔西比亚德、克里提亚、卡尔米德等人都有过密切的关系。正是担心苏格拉底对于民主的破坏,阿奴图斯才想通过审判将他逐出雅典。
(13)、“无定”如何能堕落为有定者,永恒者如何能堕落为暂时者,存在理由充分者如何能堕落为存在理由欠缺呢?我们愈是想接近这个问题,夜色就愈浓。
(14)、如果你想在迷惘人生保持清醒,请读读苏格拉底。
(15)、无定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只是暂时对它的背离,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一观点,如此看来,是不是阿纳克西曼德一下子变得如此深沉?
(16)、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17)、还没说完,助手就打断他:我一定加倍努力,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找出来。”
(18)、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9)、但苏格拉底的案子是个例外。因为“圣船”要去阿波罗神坛进贡,并且在它回来之前,雅典禁止任何处决。苏格拉底得以在监狱多待了1个月。
(20)、“那怎样,莫勒图斯?难道你小小年纪,比我这么大把年纪更有智慧......难道我反而那么无知,根本不知道,如果我要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我就会冒着被他伤害的危险,所以我还是像你所说的,有意做了这些坏事?我可不信你这一套,莫勒图斯,我认为没有一个别人相信。而我要么没有败坏他们,要么败坏他们,但是无意的......如果我无意败坏了他们,法律就不该因为这种(无意的)过错,让人带我来这里,而应该让人私下教育和警告我。显然,如果我得到了教诲,我就会停止我无意做的事。而你却回避,不愿意与我交往,不愿意教育我,反而把我带到这里来,而法律只要求把需要惩罚的人带到这里,不是需要教育的人。”
(1)、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3)、综上,哲学危险的弱点被阿尔西比亚德另有所图地有目的利用,并非哲学或者苏格拉底之过。
(4)、从苏格拉底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学习到,做事时的坚持是达到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挖一口井,挖到一半就停了,别人从你挖过的地方继续挖,而且长期坚持了下去,那你说最后成功和成功的结果属于谁呢?
(5)、就像老子所讲的道一样,你看到的都不叫道,看不见的才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希腊哲学中,亚士多德的物理学后来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研究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领域中,世界真理的存在。
(6)、前苏格拉底哲学,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到了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自身,关心人的命运、人的生活。所以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哲学家。
(7)、他说,他到处找人反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雅典人——他通过不断的反驳来实现自己的智慧,同时也以不断的对话帮助处在缺陷中的雅典人学会爱智。这是神的给以他的使命。(伟大而高尚的使命,却也是那些政治家想要杀掉他的原因——哲学与政治不可调和的矛盾)
(8)、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不应为阿尔西比亚德的行为负责
(9)、苏格拉底让几位学生走进麦田去摘麦穗,不能回头,看谁能摘到最大的一束。有些学生刚走几步,看到较大的麦穗就摘了,以后有更大的麦穗只能放弃,心里充满懊丧。也有些学生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大的麦穗,直到快走出麦田才凑合着摘一束,却错过了最好的机遇。只有一个学生先仔细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大的麦穗,然后就快步走出麦田。苏格拉底借此告诉学生:在寻求目标时要学会审视,掌握好度。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必太低,一旦选定,便不犹豫。智慧就在全面审视和把握好度之间。
(10)、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11)、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
(12)、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13)、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4)、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型世界,即完美的理想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他一生思考物质和人的道德永恒不变的东西。
(15)、(想想,同样质疑轻视法律法规,面对判决,苏格拉底与阿尔西比亚德却有着不同的行为。)
(16)、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17)、神明让他们在一辈子过苏格拉底那样的生活或死亡之间做一个抉择的话,他们是会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度苏格拉底那样的生活的。(16)
(18)、▎苏格拉底的学术传承: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与色诺芬
(19)、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20)、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1)、苏格拉底特立独行,创立颠覆性的理念推动世界发展。
(2)、但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对于阿尔西比亚德就没有施加力所能及的教导。苏格拉底有此举的合理动机与实践。苏格拉底承认爱的目的是在美的事物中繁衍,而他作为哲学家,曾经与阿尔西比亚德的爱恋关系也就具有这一目的。由此可以认为,并不贪求美的外在的苏格拉底同样承认阿尔西比亚德也具有美的本性,并尝试做精神上的教育。
(3)、他认真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不敬神明,没有败坏青年,而且真正为雅典带来了大的好处。于是他荒谬地说出他应该得到的惩罚:“如果按照正义,根据我的品行提出,我就要提出这个:在政府大厅用膳。”
(4)、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德尔斐神庙请示神谕,询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苏格拉底知道后十分惊诧,因为他一贯以无知自居。于是,他到处找“聪明人”对话,以证明神谕错了,然而,却失望地发现那些据说聪明的人实在不怎么样。苏格拉底终于悟出了神谕的含义: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一个自以为智慧的人不会再去追求智慧,而一个自认无知的人才会对智慧忠诚,毕生热爱和追求智慧,从而不断趋近智慧。
(5)、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6)、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7)、苏格拉底的死的背后是哲学与政治不可协调的矛盾。
(8)、“哲学史第一人”泰勒斯没有文字传世,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第一位有文字传世而且是以散文写作的古希腊哲学家(古风时代以诗歌为主要创作形式,像《荷马史诗》,或赫西俄德《神谱》)。
(9)、苏格拉底当然明白,此时他该做的,应该去恭维法官们,然后提出一个稍重的处罚逃避死刑。(他们希望,能将苏格拉底赶出雅典)。可他不能不为自己的原则辩护,他为自己的哲学立场斗争至了最后一刻。
(10)、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11)、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2)、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13)、这段话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