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精选133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有哪些)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作用

(1)、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2)、答对4~5题:也许这就是混迹多个平台上网冲浪的大佬吧TvT

(3)、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上找出“种差”非常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4)、A: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5)、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6)、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7)、同时,一些后现代社会学者非常关注语言与符号带来的“温和的暴力”。从这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这种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达成趋同的共识。如之前“我爸是李刚”“70码(欺世马)”等网络流行语,都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此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强调重视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8)、目前在相关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南京大学孙洁、樊启迪、巢乃鹏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语和网络语言的差异。

(9)、抵抗是充满娱乐精神的狂欢,网络流行语就是这种抵抗的表现。草根文化在对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中抬头。移动社交媒体所具备的高效性、交互性和隐匿性为社会情绪的表达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媒体的产物,必然与网民的情绪相关,特别是那些由社会新闻事件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基本都是在网民表达强烈的社会情绪过程中产生的。在参与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以主动的行动者(agents),而非屈从式主体的方式,在各种社会范畴间穿梭往来”②,以戏谑、娱乐甚或粗鄙的形式表达对权威的冒犯和反叛,并借此展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下中国普通大众逃避权力集团预设意义、并以自己创造的方式编码和解码信息的重要方式。

(10)、异化语言样态。由于网络流行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网民的个性化表达,与正统的语言样态存在差异。而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往往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形式产生冲击。尤其对于语言学习还未成型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异化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表达习惯,甚至会弱化儿童和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中语言的规范使用。

(11)、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交流的工具,就语言经济学而言,这种工具的形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省力原则。194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KingsleyZipf)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也就是单一化的力以及多样化的力在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简短明了,另一方面要让人理解,使得每个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使听者理解起来最为省力。”此外,语言价值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曾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明了语言所具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他认为,人类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集中体现出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力原则。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结构恰好体现出了简明、易懂这样一种省力的原则,具体示例如下:

(12)、因此,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管理中国互联网网络,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13)、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的社会文化。

(14)、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反面消极的影响,分别简称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对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网民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等客观社会后果,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推进民主、安全阀作用等方面的正功能以及对社会稳定影响方面的负功能,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协调,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新权威等,如何比较全面地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后果,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15)、它新鲜,使人们很容易记住,满足人们的新鲜感。

(16)、前互联网时代的深精读模式被移动社交时代的浅阅读模式所取代,人们没有时间品读大段的文字,没有精力咀嚼咂摸语句的内涵和篇章的韵味,关注标题、关键词或图片的碎片式阅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接受并依赖。网络流行语形式上短小精悍、灵活多样,便于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内涵上凝练含蓄、蕴含深意,便于高度浓缩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上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便于大众的理解接受和二次传播。

(17)、在网络流行语这种草根、通俗、浅显的文化类型中,普通大众参与到文化意义生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和快感。这种力量和快感本质上包含着一种由下而上的多种力量对抗由上而下单一力量的魅力,在逃避、抵抗、冒犯中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其中。

(18)、网络用语中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谐音以及英语、拼音缩略词汇已经开始了代替原字词的进程,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网络用语对于学生来说,会在学习中出现运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

(19)、主流媒体方面,以《人民日报》为例,监测显示,2015年“也是蛮拼的”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共被提及22次;“小鲜肉”共出现11次;“键盘侠”被提及6次。

(20)、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52篇(剔除重复发表的1篇)。如下表。

2、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分析

(1)、方便快捷,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符号就可以表达意思,不要用烦琐的语言去表述。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

(2)、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及使用者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会考虑到其是否规范。因此,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特点。

(3)、 网络亚文化的动态衍生。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辅助公众建立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所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不再单纯地呈现于传统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表达。与传统文化相同,网络亚文化的内容及其特点,取决于网民自身的组成特点和文化结构特点。当下,网民年龄的年轻化往往决定了网络亚文化中网络流行语的低俗化、个性化和情绪化趋向。而作为符号的网络流行语,同样具备符号演化的特征,其始终处于动态的衍生过程之中,网络亚文化的最终呈现形态也成为对一个动态过程的期待。

(4)、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

(5)、网络流行语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方式,是社会变迁的符号化缩影,是当下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表征。纵然网络流行语速朽,也不能说它没有价值和意义。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文化研究和话语分析,可以还原社会文化的真实样貌,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演进与人的发展的认识。

(6)、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形象的语汇中,如用“恐龙”指代长相丑陋的女子,用“驴友”指代经常结伴出游的人,用“网虫”指代长期泡在网上的网民等等,这种用某些具有相似性联系的、使人们具有直观感受的事物指代一些不易说出或不便表达事物的表达方式,体现出鲜明的形象性,再比如“轻舞肥羊”改编自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女主角名“轻舞飞扬”,用来嘲笑体积庞大的女网友,“爱老虎油”代表“我爱你”。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特点。

(7)、人们被自己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支配,过度娱乐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文化表达方式还会侵入其他媒介,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琐碎化、低俗化、信息泛滥的方向发展⑤。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戏谑、调侃、消遣、宣泄、娱乐的产物,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其他争议性热点话题的见解和看法,凝结了大众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这就解释了近年出现的流行语其语义何以贬义性远远多于褒义性。

(8)、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9)、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

(10)、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假信息(包括据此形成的流行语)体现的是真民意,表达对现有的一些政策安排的不满,传达出一定程度的对抗情绪,成为民众的一种抗争方式③。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和使用,需要遵循价值理性,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恪守专业性的伦理精神。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以往局限于新闻从业者为义务主体的新闻伦理已拓展为更宽泛的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被视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为保证信息真实,避免网络流行语偏离事实,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和网民都应担当起社会责任,进行事实和价值纠偏,建立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信息价值观,还要尽快建立合法有效的信息甄别核查机制、内容监管制度和社交媒体自律规范。

(11)、形象传神。网络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12)、形象传神。网络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13)、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14)、(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廖灿亮)

(15)、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泛在化,过去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主动生产者、传播者,“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空间众声喧哗,在七嘴八舌中逼视、嘲讽甚或颠覆官方话语,在社交媒体交流和交往中形成集合性的意见和看法,凝固为一个个网络流行语,见证民众主体意识增强、话语权提升和民间批判意识在网络空间被激发的现实。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草根文化崛起,形成了对权威话语的挑战与抵抗,撼动了主流文化的支配和优越地位。这种抵抗并非激烈对抗,而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软性抵抗”,即由民众“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以及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快感”①。

(16)、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没有狂欢节,也缺乏各种能够宣泄和释放的活动,互联网正好为国人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狂欢世界,因此网络成为人们狂欢的舞台③。

(17)、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18)、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19)、5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新闻爱好者》

(20)、再次,网络流行语暴露的信息真实性和信息价值观问题应引起重视。如前所述,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得益于移动社交媒体对普通民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赋权。但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全民参与,给信息的真实性带来了极大挑战。政府监管不足和社交媒体自律不够完善,专业媒体的把关角色虚化,信息甄别和判断的权力下放给普通网络用户,而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对情绪和娱乐表达的偏爱,常常造成信息扭曲失真。

3、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有哪些

(1)、猫小助温馨提示(2017年11月28日):

(2)、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到如今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过程、动态发展态势都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相关原则,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己独有的特殊符号系统,即网络流行语独特的流行特征。

(3)、网络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公众社会意识建构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作为社会主体借助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所自建的一种个性化表达,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亚文化从线上到线下的主要形式,也是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概念、观点的意见集合,既是一种社会情绪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形态的外显。

(4)、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

(5)、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有网民38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攀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2004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后,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都会举行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并发生流变,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相当部分涉及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特定互动关系的存在,其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6)、总之,在由移动互联网开启的新的历史境遇中,理性分析和合理认识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更应该站在现代社会公民价值的基础上,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网络流行语,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网络流行语,使其发挥社会协商沟通作用,使个人和组织在公共空间中都能有机成长,精英文化和大众媒介文化均获健康合理表达,在意见对冲与妥协中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7)、对入选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2014-2018年月度榜单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共筛选出5年中与社会热点事件(现象)和文化娱乐事件(现象)密切相关的77个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见表1),运用文化研究理论和话语理论,结合运用每日词频指标、百度指数等量化工具的实证研究,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取向、文化表达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话语共识、话语权争夺等问题,挖掘其作为媒介文化现象的价值和意义,揭示网络舆论生成与引导的机理,以期获得对网络新媒体治理的启示。

(8)、④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9)、蹿红快、周期短,传统媒体的传播赋予深刻含义,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特点。

(10)、数字、字母谐音语言。数字谐音是将那些本无任何关系的数字人为地组合在一起,并赋予不同数字组合以一定含义的一种构词表达方式,在构词中,数字并不代表任何与数量有关的意义,而是作为一种符号,以数字组合表达新的意义,是利用某些数字的读音与普通话、方言或外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来表达新的特殊的意义,比如“1314”代表“一生一世”,“886”代表“拜拜了”等等。字母谐音与数字谐音类似,是利用英文字母或者单词的某些读音简化和替代原有词汇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CU”(Seeyou)代表“再见”,“3Q”(Thankyou)代表“感谢”,“Me2”(Metoo)代表“我也是”等等。

(11)、随着网民关注度的降低,流行语的热度持续下降,直至被人淡忘,如2018年网络流行语“阴阳合同”。2018年5月28日,崔永元微博炮轰娱乐圈偷逃税一事,引发民众高度关注,该流行语的资讯指数迅速达到6281496高点;随后在6月27日中央宣传部等联合发文治理天价片酬等问题、10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等公布调查核实结果这两个时间节点上,分别创造了20556850、17933980两个指数峰值。

(12)、网民组成的“想象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为自身权利发声,为他人鸣不平,在微观“软性抵抗”中监督公权力,在网络虚拟空间酝酿和参与社会变革。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推的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的当下,一个突出现象是社会变革越来越体现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革命。

(13)、形成思维定式。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地“二次加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内容,与此同时,其从一开始形成的语言模式却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定式。即“模因”的形成,而对于某一社会议题或社会事件的基本观点往往就包含在其基本模式之中,在不断地重复传播过程中,容易诱发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视角单一化和观点的趋同,激化群体非理性的产生。

(14)、可在下方留言,说出你印象最深或最常用的网络流行语

(15)、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也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显著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16)、C: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

(17)、2015年网络流行语中批判、讽刺的内容减少,意义流于表面。

(18)、(2)考察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全50多所新闻传播考研传统院校都以简答的形式考过。各位童鞋务必掌握。

(19)、----------------------------------------------------------------------------------

(20)、本文研究发现,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商业性网络平台通过发布各类榜单,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但不应把流行语当作营利工具,对流行语进行商业化收编,扭曲流行语本身的文化意义,钝化流行语的文化批判性,使流行语服务于其商业目的。有商家把流行语“佛系”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佛系”风格的创造和传播与商品生产、宣传、包装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在网络跨媒体平台上推销,鼓励人们在亦真亦幻的媒介镜像中消费符号,从而必然会削弱“佛系”亚文化的颠覆力量①。而在自媒体、平台媒体等网络媒体改写的媒体生态系统中,“商业主义”成为主导性的话语,促使网络内容的产品属性更加突出,更加注重迎合消费者与粉丝的流行趣味和普遍需求②。政治权力和商业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和商品两种方式把网络流行语收编进主流社会秩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传播现象。

4、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1)、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甚至有的网络字体单单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语言。在网民使用聊天软件打字交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2)、有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模式已由早期的小众网络平台内部的群体传播,经由网络社交平台的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交互传播模式,进入了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①。社交媒体进一步改变了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对人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网民不再是大众传播时代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真正成为信息内容(包括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流行语的趋热与变冷,维系于网民的关注度。

(3)、以热度为变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的即时、海量、低成本、检索便捷等特点,为网络流行语生成所需的信息互动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传播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模式,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再仅凭亲自感知和亲身经历,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4)、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5)、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6)、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

(7)、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祖明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8)、(1)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不确定性、去单一化以及娱乐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共情与价值共振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复合、裂变式传播。同时,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

(9)、③ 韦小波:《社交媒体写作的主体表达及其虚实之辨》,《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 

(10)、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待研究。

(11)、尼尔·波兹曼所批判的娱乐媒介是电视,用于讨论网络社交媒体带来的全民娱乐化生存更显贴切。网络流行语是一场又一场的语言游戏,代表着文化价值判断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其背后是网络民众的意义共享和价值判断的流动与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网络民众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和离散化,传统社会中极为稳固的社会观念和信仰被不断解构。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形成解构经典、恶搞历史、揭秘八卦的语言生态环境。

(12)、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13)、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围观热点已成为多数网民的行为习惯,关注并使用与社会热点、新闻热点、流行热点紧密相连的网络流行语是其重要表现。

(14)、在传统社会,精英阶层通过占有信息、知识而成为真理和真相的绝对垄断者,再经由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社会公共议程便基本设置形成,普通大众只能是信息、知识和真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不是议程的设置者,几乎没有话语权可言。

(15)、网络流行语是民众通过语言制造社会共识的鲜活例例证。分散各地的网民汇集在社交媒体平台组成虚拟社群,在信息共享和频繁互动中沟通情感、交换观点、达成共识,组成一个个网络共同体。诞生于虚拟社群的网络流行语参与这个共同体的建构,也是这个共同体建构的结果。网络社群为共同体提供了生存土壤,流行语则成为维系共同体的黏合剂。社会文化的场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场域,都是话语权争夺的场所。现代民主社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语言来制造共识,语言的自由表达意味着传播自由和话语权的掌控,它们共同为改变民主社会权利分配的现状推波助澜③。

(16)、起源于游戏,永远的神,破圈之后的解释yyds,也被称作歪歪滴艾斯,即“永远的神”的缩写,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爱豆。

(17)、后现代社会学家福柯、布尔迪厄等人认为,话语或者符号的生产总是与权力相联系,同时符号自身也生产着权力。因此,基于政治和民生领域的热点社会事件一直是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议题。2014年APEC议题与环境问题的结合,产生了“APEC蓝”;2015年除了“你妈是你妈”涉及简政放权,在政治和民生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比不高、社会热点事件因素减弱,显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网络流行语去政治化趋势明显。

(18)、②转引自黄少安:《语言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2页。 

(19)、价值追求类数量也较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我单方面宣布”则表达要勇敢追求爱,哪怕对方真的不知情。均是网民对没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2015年新出现的流行语来看,绝大多数网民在使用时,都是对一些事情“吐槽”调侃的情绪表达,反映了网民普遍的心理特征。如“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均表示对不开心的“吐槽”;“五毛特效”,则是网友对国产电视剧特效粗制滥造现象的调侃。

(20)、有我们特立独行的风格,从“yyds”到“emo”,网络上的我们既可以欢呼雀跃也可以暗自神伤。

5、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论文

(1)、语言是文化的风向标,是表征和构建社会的重要符号。移动社交时代,作为“全民语言”的网络流行语成为文化变迁的指示器,记录着社会的变化,是观测公众思想情绪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互联网开启的传播结构变革对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引发了社会交往方式、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重构。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门槛,网民创造各种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舆论话语现象。“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概括成一个新词,用它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① 

(3)、公众在网络平台讨论公共议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政治禁忌和社会限制,难以畅所欲言,而网络虚拟空间便于隐匿身份和逃避责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拒绝严肃,戏谑、隐喻、调侃表达遂成常态。这种表达方式能帮助民众宣泄情绪、舒缓压力,同时吸引受众注意,现实空间被压抑在“本我”层面的快乐原则被释放出来。因此,网络内容和表达都带着浓浓的泛娱乐色彩。

(4)、网络流行语获得高频使用,成为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全民共同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借助这种浅显直白、通俗易懂、标签式词语来认知、概括和评价周围世界。因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创造的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具有了舆论标签功能,成为测量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5)、(2)联想考点:狂欢理论、模因、娱乐至死、能指所指、公共领域等(欢迎补充联想考点)

(6)、在移动社交时代,非机构的自媒体更加突出地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最早披露和报道者。在场民众等知情者利用自媒体追踪事件进程,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质疑公权力行为,创造出“捂媚娘”“我妈是我妈”等嘲讽公权力失范的流行话语。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于公共舆论场中“谁在说”的问题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带动话语生产的一系列“排斥程序”(procedureofexclusion)变化,该程序通过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等方式组成一个复杂网络,用来把握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并控制意义的繁衍。

(7)、记录时代变革是传媒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记录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等新词新语,便是这一使命的体现。但主流媒体要避免不加选择地滥用流行语,或降低品位去迎合网民低俗趣味,防范新闻戏谑化和低俗化。探索建立新闻话语表达的行业规范,为新闻媒体使用网络语言提供可遵循的指引已成为传媒业的重要课题。

(8)、一些使用稳定的网络流行语随着普及范围的广泛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加,渐渐的从线上融入线下日常生活中,再随着长期的使用,渐渐成为个体的使用习惯,再随着接受人数的增加,一些网络流行语渐渐成为公众的一种语言习惯得以定型,正式成为语言库的一员,第12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截屏”等100多个新词。

(9)、①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他们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10)、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把网络语言归入网络流行语范畴,导致对网络流行语类型划分和特征把握上众说纷纭。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几种类型。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三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其产生途径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语词的使用”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经典语言”等。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她认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单纯流行语,如“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郭跳跳”“做人不能太CNN”等就是此类;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格式流行语,其来源主要有走红的网络作品、畅销书籍、风靡的广告语、流行歌曲、热播电视剧、著名的电影对白等。这些都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类型划分。

(11)、从表达看,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情绪表达类、利益诉求类、价值追求类以及一般网络专有名词。

(12)、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为何如此短促?更新速度为何如此迅捷?

(13)、这类网络热词或网络流行语②由网民创造和传播,也常有商家推波助澜③,更多则是借助网络现象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浓缩、概括和改写、再造,在网络传播中反复淘洗、提炼形成。

(14)、“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15)、社交媒体的关系连接和圈层文化,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围观和表达成为大众网络化生存方式的当下,复杂的文字表述被摒弃,代之以高度浓缩的表意方式,这样的造词方式与语言经济学的要求相吻合。哈佛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齐普夫(GeorgeK.Zipf)指出:“一些语法结构很复杂的语言,无论是在书写还是发音阅读方面都费力费时,违背了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因此简化是必然趋势。”②“看海模式”“小官大贪”等流行语均将一些次要或多余的词语略去,只保留核心信息,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省力原则,方便网民便捷地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兴起前难以被塑形的人类体验和意识,为网络流行语所定格、放大,“以跨时空混搭的方式,将旧有意义重新置入当下语境,从而为当下情境作注解,并在网友的认同中获得一种被普遍识别的文本形式”③。

(16)、于其弊端,一些网络流行语曲解了一些词语,并且一些词语的感情倾向与所指含义之间的错位会引导错误的价值判断,也会造成与不了解其含义的人之间产生语言交流障碍,以及一些其他危害。

(17)、语言是产生意义共享和获得认同感的手段和方式,无论流行至今的“蓝瘦香菇”“北京瘫”“天价虾”,还是新近出炉的“油腻”“佛系”“官宣体”,这些网络流行语颠覆了日常生活的常规语言表达方式。“一切公众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④

(18)、③尽情宣泄自我情感。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真实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19)、①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离开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20)、我们共同的童年回忆,从“雨女无瓜”到“什么是快乐星球”,守在电视机前看少儿频道的记忆被勾起。

(1)、炸弹人结束了换冰鸟,冰鸟结束了换发条,发条结束了……嗯再来一次死歌。    足足又操练了江然四五盘之后,林萧心满意足地对着前者丢下一句:    “喔,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然后便抬起头望向旁边观战的战队众人:    “下一个换谁?”    众人听得面面相觑,下意识地齐齐往后退了一步。    见到没有人主动请战,林萧将目光投向刘哥:“刘哥,你adc用不用再来练两把?”    刘哥下意识地一缩头,然后苦着脸道:“那什么,萧子,我就不用了吧……和你下路solo,我也就是被吊打的份啊……”    林萧安慰:“没事,要不然你拿奥巴马,我选个大嘴老鼠之类的也行的。”    刘哥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得:“不用不用,你就算拿螃蟹首领之傲我都不干。”    战队其他几人也是脸上露出对刘哥的赞许之色。    光是刚刚看过林萧和江然两人这么几盘的中路solo,就足够让战队众人心有余悸了。    妈蛋,这哪里是solo,哪里是训练啊……    完全就是一边倒的吊打好吗!    就连江然的中单都被萧子给折腾成那样,他们几个人和萧子对上,结局又哪里会有半点悬念?    林萧叹气:“你们这样的话,训练可没有办法正常继续下去了啊……”    刘哥脑中灵机一动,找到个合适的理由:“诶,萧子,其实你真没必要和我solo啊,我们下路本来就是2v又不是adc之间的单人较量,而且有你作为辅助的话,咱们这下路不是妥妥的?”    这个理由……    林萧想了想,欣然接受:“嗯,有道理。”    然后,一旁的老焦也是忍不住出声道:“我萧子,你这无论打哪个位置,都比我们几个要强,干嘛选个辅助位啊?”    毛子听得同样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萧子你来顶替我的打野位的话,咱们不更轻松,到时候直接就能把覆旦那群家伙给草虐了——”    林萧笑了一下:“可是你们也不能全依靠我啊,这次我就只是上场给你们保保底、压压场子,别忘记就算半决赛赢了,最后的决赛还是要你们五个人上场去打的啊。”    一番话得简单而道理明白。    这也的确是林萧选择辅助位出战的用意所在。    之所以会再次上场,的确是因为他对于让战队原班人马的五位队员去迎战覆旦战队有些不放心,而选择打辅助,则是要考虑到不能够让战队众人继续依赖习惯于自己的carry和指挥。    毕竟,这蝎杯不是只剩最后一轮了。

(2)、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热度变化规律,应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入手。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早已不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3)、从2015年流行语来源来看,伴随热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占13%,数量较低。演艺明星及娱乐综艺节目成为第一大来源,约占47%,如2015年5月29日,艺人李晨在微博上晒与艺人范冰冰的合影,并配文“我们”公开恋情。此举引发网民刷屏模仿,“我们”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此外,日本动漫的网络流行语比例也较高,约占15%。

(4)、流行语“洪荒之力”代表了大众对新生代运动员接地气表达方式的接受和喜爱;“北京瘫”是普通人追求轻松自在生活方式的象征性符号;“监狱风云”是大众对那些以身涉毒明星的讽刺;“阴阳合同”“断轴门”表达了公众对弄虚作假、逃避责任等丑陋行为的愤怒和不满……从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看,普通大众热衷于借助网络新媒体表达情绪和态度,用游戏的方式娱乐自己和他人,在虚拟空间获得暂时脱离被现实社会规训的快感,这种快感“令上层觉得恐慌,却使下层人民感到解放,这种大众的、世俗的能量,一直是难于控制的一股力量”①。

(5)、在流行语层出不穷的网络时代,如何既适应时代变迁,保持语言活力又保证语言规范性,成为一大难题。2006年3月上海曾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试图立法禁止媒体使用网络语言。时至2016年,还有人建议立法管制“屌丝”等低俗网络流行语②。尽管网络流行语冲击了旧有语言传统和禁忌,但一概禁止显然行不通。政府应摒弃管制思维,在法治和治理视野下,注重引导与协商,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实现网络空间善治。

(6)、流行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使用,拉近了网络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共同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网民在创造流行语过程中,关注情感和态度、参与和行为等维度,精心选择热点事件,抓住公众心理“痛点”,激发公众的悲情、愤怒、戏谑等情绪,以引起关注、获得支持。这种被称作“情感叙事”的动员公众的叙事模式④,既能吸引公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实现议程设置,也能通过促进公共对话来动员舆论,实现社会治理,但也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缺乏行业和组织约束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信息失真、情绪偏见、道德审判等责任和伦理缺失的问题。

(7)、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主要为理论取向的研究和实证取向的研究。理论取向研究有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将已有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对已有理论进行验证或补充。比如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对抗等。另一种是强调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其他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力图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问题,来分析和概括网络流行语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证取向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案例实证研究,如以“躲猫猫”、“俯卧撑”、“杯具”、“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豆你玩”、“给力”等典型案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形成机制等,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上显得比较薄弱。

(8)、一方面,一些网络流行语曲解了一些词语,一些网络流行语是通过谐音等方式产生,或其来源指向某对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色彩倾向可能会作用于其原本对象,而产生曲解,如“吴签”、“川建国”、“伞兵”等,以“伞兵”为例分析,”“伞兵”使用谐音的方式表达“傻逼”的意思,用于对他人的辱骂,但对于军队中伞兵这个兵种,士兵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跳伞进行支援,完成任务,本应是人们赞扬的对象,但这个流行语的使用造成了对这个群体的侮辱。但是,这种曲解也并不都是弊端,如果是对本该赞扬的对象曲解成贬义的含义,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9)、因此,应改变网络社会治理中政府单一主体过于强势、其他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参与途径的现状,在尊重网络表达自由前提下,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coregulation)的体系与机制,活化和强化网民与网络平台的自律自治,为网络流行语趋于理性化创造良性社会环境。

(10)、HE一般在各种游戏作品和影视文学作品中出现,用来形容结尾的最终状况。HE是HappyEnding,意思为好的结局,开心幸福的结局。

(11)、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描述事物往往具有情感色彩,丰富了表达的含义。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我们会使用专有的代词,比如“明星”、“姐妹”、“孙悟空”等,这些代词没有感情色彩,只是一个代词,但对于网络流行语,人们会用“爱豆”表示对所称呼明星的喜爱,用“集美”称呼姐妹,既亲切又有赞美之意,在王者荣耀游戏中用“吉吉国王”称呼英雄孙悟空表示对使用此英雄队友的嘲讽或其他含义。这些变化了的代词使得称呼带有情感色彩,丰富了表达的含义。

(12)、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13)、通过以上对具体示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总是在尽可能地简化自身结构,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实现最优化的表达,体现出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言语配置最优化的诉求。

(14)、词意迁移语言。指网民在求新、求异、求趣味性等各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将现有的各种语言素材做重新解释和表述,使原有词意发生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触电”原本是指人或动物在触及电流后可能会引起的体内各种器官原有机能失常的现象,而在网络语境下则表达人们首次接触某一领域,再比如网络流行语中将“蛋白质”作为“笨蛋、白痴、神经质”三者的合并简称等等。

(15)、网络流行语一般具有超出了字面所描述的含义的微妙内涵,代表着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批判讽刺等。如之前“范跑跑”讽刺极端个人主义,而“我爸是李刚”“屌丝”“干爹”等流行语网民使用时,反映出对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公平问题等问题的焦虑和批判。

(16)、从听者角度分析,因为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抵制内卷,觉得内卷是不好的行为,被打上这样的大家以为不光彩的标签自己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别人口中的卷王,所以大家只能偷偷摸摸的偶尔学一学,这是十分危险的情况,小学时师长教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今人们竟以勤奋学习为耻,以不学习躺平不卷为荣,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价值观。

(17)、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18)、在传统媒体时代,公权力机构及主流媒体掌握着充分的话语权,即使普通民众对事件真相有所质疑,也很难通过媒体表达观点并形成足以影响公共议程的舆论力量。而在当下,信息即知识,传播即权力,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常常被更代表大众意见的网络媒体所打破。在专业媒体缺位或失语的情况下,自媒体担当起维护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大责任。2018年的最后一周,年度热词“新闻游侠”横空出世,该热词指称先后揭出“疫苗门”“权健国际”“鸿茅酒”“阴阳合同”等社会黑幕的“前记者”,认为已转型为自媒体人的他们如同游侠,偶尔举起专业旗帜,引发一场舆论热点,让公众对自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刮目相看③。

(19)、从说别人内卷的人角度去分析,更多情况下,说别人卷的人是在批评指责这种行为,那说明说别人内卷的人不喜欢、不乐意看到别人勤奋学习,从他们的心理分析,可能的心理状态是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心生嫉妒,因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以试图抵制别人更加优秀,以破坏那些别人得到的优秀,以满足自己小人的心理。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无意识的表达了自己嫉妒、见不得别人好、以及焦虑的心理。

(20)、因而,我们要抵制这种用内卷去嘲讽别人勤奋学习的行为,我学习,我骄傲。

(1)、1王仕勇《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2)、体现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往往会主导一个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共建的社会视角,面对社会群体的复杂性和隐匿性,要实现对群体之间的协调与有效引导和管理,对于群体意识的把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而群体意识往往又处于一种隐身状态,而网络流行语下所引起的集体性狂欢和讨论,往往能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也让群体意识主动显现。

(3)、作为流行于网络空间的大众媒介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以娱乐方式出现的一种公共话语,表达网民对现实的关注,构建起网民间的文化认同和话语共识,也度量了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之间的话语权争夺程度。话语是源于现代语言学的概念,被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界定为人类的言语活动及其说出的成形表述,包含形成言说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力量关系之间的博弈。

(4)、刚开始写这篇文章主题并不是网络流行语,原标题叫《“别卷了”,停停吧》,想表达对那些滥用“卷王”一词去嘲讽勤奋学习同学的行为的抵制,但是没想到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时一不小心没刹住车,就顺着思路写下来了,下面把一些杂乱的语句附在下面。

(5)、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6)、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实时了解新的词语新的含义,由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同的个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不了解某新网络流行语的人使用,可能会使得对方产生其落后了的感觉,可能会使其感觉自己与流行潮流脱节,而使得对方不愉悦。一方对网络流行语的不理解也会导致沟通理解偏差,达不到较高的沟通效果。

(7)、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8)、最后,应努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陈昌凤教授在多年前就提出,网民要“努力保持住自主,努力让自己理性,不轻易受别人鼓动,不要轻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做负责任的网上公民”④。在全民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和解读的当下,这一加强网民媒介素养的倡议更显重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批判地识读媒体内容,对各类媒体内容(包括网络流行语)的好坏有判断、分析和使用能力,不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对网络媒体的娱乐功能保持警惕,借助网民的媒介素养,改进网络信息质量,弱化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9)、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流行于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空间中,其特点在于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即时形式或相对延时形式存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具有语言学的动因,遵循语言经济学的原则。

(10)、从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网民在互联网上交流时生产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词汇,比如许多一字词的发明:“弓虽”为汉字强的拆写形象,指特别强,有赞赏和感到震撼的意思;“囧”是象形造词法,本义为光明,由于其字形外观类似一张失意的人脸,读音又与窘字相同,因此在网络上被赋予郁闷、悲伤、尴尬等含义,此外“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神奇的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与虚无飘渺的浮云组合起来,既有一种无从把握的脱力感,又带有洒脱和超然的意蕴。

(11)、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语言的特殊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具备以下流行性特征:

(12)、应该看到,粗鄙戏谑的话语虽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情绪化表达极易滑入非理性的咒骂和义愤,走向网络暴力、谣言滋生和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突破文明社会的规则,对他人权利或社会公序良俗造成损害。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成为网络新媒体治理的新课题。

(1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语言是人所看不懂的。